血常规检验报告主要用于检测感染、出血和贫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能表示细菌化脓性感染,而淋巴细胞升高则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相关。红细胞检查重点在于贫血的严重程度和类型,而血小板的检查则有助于判断出血和凝血的状态。
日期:
阅读:27
血常规不能确诊脓毒血症,仅作为筛查工具。脓毒血症由细菌进入血液引发的综合征,需结合临床症状和细菌培养结果来确认。常观察到白细胞异常变化,但无法独立确诊。
日期:
阅读:35
淋巴结发炎可分为化脓性、病毒性及反应性,其中化脓性时血常规白细胞升高,病毒性与反应性时白细胞可正常。血常规评估血细胞整体状态,白细胞升高表示可能存在感染,但大多数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正常,因此结果正常并不特殊。
日期:
阅读:32
尿白细胞偏高最常见的原因是尿路感染,通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有时在检查尿常规时发现白细胞升高。正常尿沉渣白细胞为0-5个,超过5个则可能表示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分别对应肾盂肾炎和膀胱炎。
日期:
阅读:37
血常规测定通常不需要空腹,可以随机测试,包含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空腹测定则是针对一些会因进食而受影响的指标,如血液激素、肝功能和血脂等,这些需要空腹进行。未空腹可能导致检查结果偏差。
日期:
阅读:35
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表现为皮肤红色变化和发热。血常规检查可以显示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帮助评估体内是否存在感染。
日期:
阅读:37
血常规检查主要分析全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的检测包括总数和分类计数,以评估疾病状况。红细胞测定可判断贫血类型及严重程度。血小板检测用于评估出血情况和血小板功能。
日期:
阅读:29
血常规正常时高烧可能是病毒感染,因为病毒感染时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均可正常,而细菌感染则会导致白细胞升高。血常规可以检测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烧,常见病毒性感冒和支原体感染时血常规通常也是正常的。
日期:
阅读:27
病毒性感染是由于病毒造成,细菌感染是由于细菌造成。血常规上,病毒感染可能正常或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偏低;而细菌感染则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偏低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主要区别在于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的比例。
日期:
阅读:36
血常规不能检查小三阳,因为它主要检测血细胞情况。小三阳指乙肝五项中有三个阳性,而e抗原和表面抗体阴性。大三阳则表示慢性乙肝。要检测小三阳,需进行乙肝五项测试。
日期:
阅读:33
尿常规检查包括尿干化学和尿沉渣,费用为39块钱,因医院级别不同而异。主要检查尿白细胞和尿红细胞,帮助判断尿路感染或出血情况,尤其在尿路结石出现时,红细胞和白细胞都会升高,伴有结晶形成。
日期:
阅读:24
膀胱瘘是膀胱结构性改变,可导致尿液漏入腹腔,需通过膀胱镜或超声检查确诊。尿常规只能判断尿液中的感染和出血情况,无法确认膀胱瘘的存在,结果可能正常。
日期:
阅读:38
血常规检查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利用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白细胞检查测定总数和比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五种类型。红细胞检测用于判断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检测则关注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增多症。
日期:
阅读:42
病毒性脑膜炎的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常规结果正常。该病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和呕吐。
日期:
阅读:48
血常规检查主要反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情况,无法检测血糖水平。血糖高反应体内糖代谢状况,可能由胰岛素抵抗或缺乏导致,并不一定是糖尿病。确诊需血液生化检查进行血糖测定。
日期:
阅读:40
血常规检查用于评估血液中三系的反应情况,主要观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能正常,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偏高,有时血常规结果完全正常,需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原学检查判断。
日期:
阅读:34
鼻镜可以辅助诊断鼻咽癌,但不能确诊。确诊需进行鼻咽镜检查,鼻镜检查主要是前鼻镜检查,只能发现少数侵润的新生物。对这些新生物可进行活检确认癌细胞,但只有部分患者状况明显,因此鼻腔镜不能检查所有鼻咽癌。
日期:
阅读:33
艾滋病是由HIV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筛查主要通过胶体金、化学发光法或酶免法测定艾滋抗体,疑似阳性需进一步确认实验,采用免疫印迹法。同时检测CD4阳性细胞数量。
日期:
阅读:36
备孕时需进行乙肝化验,主要包含乙肝五项。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抗体以及e抗原、抗体等有助于确认男女双方的健康状况。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可能为携带者,且若e抗原阳性则表明慢性乙肝,因此此项检查对备孕非常重要。
日期:
阅读:46
血常规是一种常规的检查方法,正常时可以排除的疾病仅为贫血。血常规正常不能排除白血病及感染,因白血病早期可能依然正常,而血小板正常也不能排除出血性疾病。
日期: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