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只能说明形成分检查正常,不能排除腹泻或肠道疾病的可能。腹泻可由感染性腹泻或慢性肠炎引起,即使肠粘膜轻微炎症,检查依然正常。此外,早期肠道癌症在未出现明显症状时,检查结果也可能正常。
日期:
阅读:46
尿常规的红细胞正常参考值一般为每微升17个以下,传统尿沉渣检查要求每高倍镜视野下红细胞小于三个。值的标准检测不同于仪器测定,超过三则为镜下血尿情况。
日期:
阅读:41
尿常规检测尿液成分变化,可反映肾功能,但不全面。肾功能检查通过尿素、肌酐等评估肾脏整体功能。尿常规项目部分反应肾功能,需结合血尿检查综合评判。
日期:
阅读:33
广义的大便常规主要分为显微镜的有形成分检查、隐血实验和轮状病毒等,不同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同。狭义的大便常规主要指有形成分的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的虫卵、真菌和脂肪球。红细胞指消化道出血,白细胞判断消化道感染,脂肪球反映消化不良,真菌和寄生虫则表明特定感染。
日期:
阅读:33
大便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取决于疾病类型及标本留取的合格性。容器需无菌且无水,及时送检防止成分降解。慢性肠炎可能导致正常结果,出血性肠炎则隐血实验阳性。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日期:
阅读:40
大便常规检查主要用于判断消化系统及肠道问题,关键是观察大便外观的变化。稀水样便、黏液便或颜色改变化均表示存在问题。通过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查可进一步评估下消化道出血和细菌感染,同时关注真菌与寄生虫感染情况。
日期:
阅读:59
大便常规检查的目的在于初步筛查肠道疾病,包括感染性、出血性等情况。该检查涉及多项指标的显微镜检查,如红细胞、白细胞、虫卵、真菌以及脂肪球,以反映肠道健康及消化功能。
日期:
阅读:31
大便常规化验主要包括性状和外观检查以及形成分的检查。正常大便为黄色软便,异常情况下可能出现黑便、红细胞和白细胞等,提示不同的健康问题,比如消化道出血或肠道感染。
日期:
阅读:39
大便常规主要用于判断消化系统和胃肠道问题,包括消化不良、肠道感染和出血性疾病。可发现未消化食物、白细胞、真菌、寄生虫卵及红细胞,帮助识别是否有肠道出血,检测出血量与便色的关系。
日期:
阅读:35
宝宝腹泻时需检查大便常规,以判断肠道感染情况。细菌感染出现白细胞,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红细胞的出现可能指示出血性肠炎。功能性腹泻常用益生菌治疗,但若有细菌感染,则需使用抗生素。
日期:
阅读:28
大便常规检查是判断消化系统问题的重要手段,能识别消化不良、消化道感染及出血情况。检查中发现红细胞可能指示下消化道和肛门出血,而脂肪球则显示脂肪消化不良。此外,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的存在也可通过分析白细胞、真菌及虫卵来判断。
日期:
阅读:48
大便常规检查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否则形成分会被破坏,可能导致检查阴性。过长时间会造成细菌污染,并可能出现异常情况。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存在可能表明感染或出血,因此时间的控制至关重要。
日期:
阅读:47
拉肚子时检查大便常规主要用于排除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功能性腹泻通常不影响大便常规结果,而若发现白细胞则可能是感染性腹泻。寄生虫和真菌的存在也可能导致拉肚子,脂肪球则提示脂肪消化不良。
日期:
阅读:45
宝宝的大便常规如果发现多量红细胞,说明下消化道可能出血,如痔疮或肛裂。大量红细胞伴白细胞可能指示出血性肠炎,应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日期:
阅读:34
大便常规检查能够发现多种疾病,包括肠道的化脓性感染、真菌感染、消化不良、寄生虫感染等。通过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脂肪球和寄生虫虫卵等成分,可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
日期:
阅读:41
大便的化验单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首先要查看参考值,若与正常值不同则提示问题。化验内容包括大便外观、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检查,阳性结果可能指示下消化道出血或细菌感染等问题。脂肪球的出现可能表明存在脂肪消化不良。
日期:
阅读:38
大便常规检查通过观察大便的外观和显微镜检查来判断健康状态。大便颜色与饮食和消化有关,可能是黄色、黑色或红色等。不同行为成分的临床意义各异,大多数情况下检查结果正常,因为肠道成分复杂,环境变化会影响结果。
日期:
阅读:43
大便常规和尿常规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反应消化道问题,后者反应泌尿道问题。大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外观、颜色、软硬度及有形成分,如红细胞和寄生虫等;尿常规则通过仪器检查,包括尿干化学检查及液体成分。
日期:
阅读:36
大便常规检查是常用的医疗手段。留取样本时需避免尿液混入,以免破坏有形成分。样本应在不同异常部位取样,如黏液、脓血和稀便等,并在一小时内送检,以免成分变化。
日期:
阅读:39
化验尿常规一般采用晨尿为最佳,因其浓度高易检出。住院患者应在早上空腹留取第一次小便。急诊患者可在饭后检查,并且有特殊情况可不限制饮食。总体而言,大多数情况尿常规不要求空腹。
日期: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