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天内的婴儿因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通常在7至15天内自愈,而病理性黄疸在出生24小时内出现需要引起重视。
日期:
阅读:32
孕妇的营养不良会导致食欲不振及妊娠反应,如恶心和呕吐,严重时可能出现面黄肌瘦与头晕,影响日常生活及胎儿健康。建议定期检查胎儿发育,保持良好的饮食和心态。
日期:
阅读:35
哺乳期妈妈出现营养不良可能导致面色暗黄、头晕乏力;宝宝则可能睡眠不好、头发稀少、食欲差,影响身高体重发育。建议妈妈加强营养,补充鱼肝油和维生素等。
日期:
阅读:47
营养不良初期身高通常不受影响,但随着病情加重,骨骼生长速度减缓,身高低于正常儿童。重度营养不良可出现精神萎靡、体温偏低、脉无力等症状,且合并血浆白蛋白下降可能导致浮肿、面部皮肤松弛及头发干枯易断脱落。
日期:
阅读:33
小孩消化不良时应避免吃鸡蛋,因为其高胆固醇和磷脂不易消化,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建议给予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和软面条,饮食应清淡,并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必要时可服用帮助消化的药物。
日期:
阅读:33
外阴营养不良又称外阴白色病变,表现为外阴皮肤及粘膜的白色病变。可通过涂抹维胺酯乳膏、氢化可的松软膏和丙酸睾酮鱼肝油软膏进行治疗。保持清洁和卫生,注意饮食,穿着宽松的棉质服饰。
日期:
阅读:48
宝宝营养不良应给予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和蛋白质饮食,如牛奶和豆类。在添加辅食时应选择易消化的米粉,逐步调整稠度,以助于宝宝肠胃适应。好的米粉应由原谷米制成,保留营养。
日期:
阅读:27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半个月内消退。如果宝宝在23天时黄疸仍未退去,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查看是否为母乳性黄疸,可能需停止母乳喂养,并检测黄疸值,若过高则需进一步检查。
日期:
阅读:35
营养不良可以通过摄取食物中的维生素和蛋白质进行补充。平时要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蛋类和豆类,同时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以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女孩子应多吃薏米仁、杏仁等食物,以改善皮肤微循环和暗淡症状,保持饮食均衡。
日期:
阅读:35
小儿鼻炎片是一种由多种中药成分制成的制剂,适用于治疗小儿慢性鼻炎。建议三到五岁的孩子每次口服三片,五到十岁的孩子每次五片,分两到三次服用。目前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但不建议长期使用。
日期:
阅读:40
小儿过敏性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疾病,使用吸入疗法可以快速平喘抗炎,疗效显著且安全。可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进行治疗,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用量和治疗时长。
日期:
阅读:42
小儿受凉引起的腹泻可以使用丁桂儿脐贴和蒙脱石散进行治疗,同时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生冷、辛辣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建议少量多餐,多喝温水以防脱水,并做好保暖和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日期:
阅读:31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婴幼儿,因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其主要症状包括便秘、肌肉萎缩、精神萎靡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营养不良的发病率显著下降,现多因喂养不当或疾病引起,程度一般较轻。
日期:
阅读:34
奶粉过敏的宝宝可能出现湿疹、呕吐、腹泻、腹痛及腹胀等症状,这与饮食及遗传因素有关。若过敏严重,应咨询医生并注意饮食,避免过敏食物。
日期:
阅读:35
乳酸是运动中葡萄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在过度运动时,乳酸无法及时分解,导致堆积并造成局部肌肉酸痛。这种现象源于氧气供应不足,导致无氧代谢的产生。
日期:
阅读:42
孩子缺钙在医学上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表现为睡眠不安、出汗多等。在小婴儿和大点儿童中可出现多种骨骼改变。检测骨密度、维生素D和血钙水平后,可通过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来改善症状。此外,增加奶量和纯奶、酸奶的摄入以提高钙的摄入。
日期:
阅读:38
外阴营养不良是一种多见于中年女性的皮肤疾病,表现为外阴皮肤局部色素脱失,出现发白、粗糙、增厚等现象。患者常感到瘙痒,早期可见红点、丘疹,后期可能导致溃烂和流黄水,伴随外阴灼热和肿痛。
日期:
阅读:45
典型症状包括臀纹或大腿纹不对称,下肢可能不等长,走路时出现异常步态,如跛行或鸭步。在换尿布时可能听到咯噔声,需尽早就医。建议6个月前做B超,一岁时拍片,越早诊断治疗效果越好。
日期:
阅读:42
早期佝偻病如果不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能导致O型腿。1岁前应定期监测骨密度、血钙和维生素D。低水平需大剂量补充,轻症通常随年龄和补充改善,严重病例需矫正治疗。
日期:
阅读:35
宝宝的营养不良主要源于摄入不足,尤其是一岁以内的宝宝要注意奶量摄入;当母乳不足时应增加奶粉,建议使用早产儿奶粉或高热量奶粉。一岁以上的宝宝要多吃肉类,避免稀食,增加户外活动,以改善营养不良。
日期: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