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两到三天出现,伴随宝宝精神良好,八到十天后自愈。病理性黄疸则在24小时后出现,症状较重,需注意宝宝精神状态及吃奶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日期:
阅读:44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两到三天出现,四到六天达到高峰,基本在七到十天消退。若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尤其满月的足月儿及早产儿,需考虑病理性黄疸。
日期:
阅读:2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由妈妈对胎儿血液产生抗体引起的,抗体破坏胎儿红血球,导致贫血。出生后,胆红素过多形成黄疸,特征包括脾大、骨髓增生、轻度黄染,急性发作时伴随发热及尿液异常等表现。
日期:
阅读:54
新生儿黄疸通常在出生后两到三天出现,四到六天达到高峰,一般在七到十天消退。早产儿的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伴有轻微的食欲不振,但无其他临床症状。如出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且三周仍不消退,可能为病理性黄疸,需要进行口服益生菌和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必要时可接受蓝光治疗。
日期:
阅读:30
断奶后,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合理膳食以确保营养均衡。若营养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应多样化食物,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取,且食品需符合小儿的消化能力,避免油腻及辛辣食物。
日期:
阅读:34
新生儿黄疸高可能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特别是在出生七天内出现间接胆红素血症,会引起胆红素脑病。重度升高的胆红素可以透过血脑屏障,造成急性症状如拒奶和惊厥,以及慢性期的手足徐动等后遗症。
日期:
阅读:39
新生儿黄疸的正常值以血清胆红素为参考指标,足月儿不超过12毫克每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每分升。当前宝宝黄疸值为13,需及时治疗,长期黄疸可能影响智力发展。可口服茵栀黄等药物,并适度晒太阳以助于缓解。
日期:
阅读:28
文章强调对婴儿皮肤、肚脐和臀部的清洁与保护,以防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的心率、心音等健康指标,早期预防心力衰竭。如婴儿出现生理性黄疸且胆红素过高,则需观察其全身表现,以便及时处理。
日期:
阅读:31
新生儿黄疸通常不会导致嗜睡,只有在严重的情况下,如胆红素脑病,才会出现嗜睡和吐奶等症状。出生后24小时内若黄疸值超过300,情况相当危险。建议尽快治疗,减少大脑损伤,并找出黄疸病因以便更好地治疗。
日期:
阅读:30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排出不畅导致的,通常在出生后两到三天开始发黄,七到十天达到高峰,随后减退。正常情况下,出生后十一天黄疸指数不超过十二,高于正常值则需蓝光治疗或口服去黄药物。
日期:
阅读:28
新生儿黄疸与胆红素的代谢有关,可能由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摄取能力不足、血浆蛋白连接能力差、胆红素排泄缺陷等因素引起。此外,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等病因也会导致病理性黄疸。
日期:
阅读:39
给孩子多喝水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可以帮助代谢黄疸。适当晒太阳但要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和会阴部。通常生理性黄疸会在十五天内自动消退,如加重或长时间不消退则需就医。
日期:
阅读:29
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应注意不挑食,饮食要清淡且富含营养,减少油腻食物,增加鱼类、蛋类及瘦肉的摄入。同时,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保证饮食均衡,并适当参加锻炼以增强身体健康。
日期:
阅读:34
营养不良贫血表现为脸色苍白、胃口差、精神不佳,伴随发烧等症状。重症患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消化系统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问题,检查中可见肝脏、脾脏、淋巴结肿大,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日期:
阅读:34
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和过剩,外科病人常见的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分为三种类型:消瘦型营养不良以热能缺乏为主,低蛋白血症型营养不良表现为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和水肿,混合型营养不良由慢性热能缺乏和蛋白质丢失引起。
日期:
阅读:39
外阴营养不良会影响女性健康,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和并发症。中药调理是有效的方法,尤其推荐中药坐浴,可使用苦参、黄柏等熬制成药水,但需坚持长期治疗以缓解病情。
日期:
阅读:41
幼儿营养不良首先表现为体重不增,接着体重下降和皮下脂肪减少,最终导致消瘦。严重时可出现精神不振、皮肤苍白、肌肉松弛等症状,甚至伴随食欲减退和营养不良性水肿。
日期:
阅读:44
外阴营养不良是一种女性内分泌紊乱的症状,可以使用1%的氢化可地松软膏或2%的丙酸睾丸酮鱼肝油软膏进行治疗。建议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刺激性清洗和辛辣食物。
日期:
阅读:33
小孩营养不良可以补充维生素B族药物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给予足量蛋白质饮食。严重者可考虑输血或静脉注射。顽固患者需使用激素对症治疗。
日期:
阅读:30
轻度中暑表现为体温在38度以上,孩子有头晕、口渴及出汗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慌、恶心等情况。处理时应及时转移至阴凉处,并用温水擦拭,同时建议熬制消暑汤品。
日期: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