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蚕豆病又称G6PD缺乏,是一种常见于南方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黄疸,可能由母乳中的药物或衣物气味诱发。治疗方法与普通黄疸相似,重度黄疸可考虑换血治疗。
日期:
阅读:38
新生儿出生后会排出胎粪,通常在两三天内清除。如果超过24小时未排便,需考虑消化道畸形。胎粪排出后,粪便颜色和形状随喂养方式不同而异,母乳喂养的粪便通常为黄色、软膏样,而牛奶喂养则为淡黄色或土黄色,粪便排出次数也有所不同。
日期:
阅读:41
新生儿疾病筛查在出生72小时内进行,主要通过足跟血检查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先天性疾病。这些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筛查阳性可及时发现并治疗,提高宝宝生存质量。
日期:
阅读:29
单纯的从下巴发抖不能诊断疾病,但需警惕癫痫,留意宝宝的惊厥和高热现象。确诊癫痫后,分子生物疗法可通过电磁射线干预,抵制发作并修复神经元,恢复自律性,抑制癫痫发作。
日期:
阅读:32
新生儿核黄疸是由病理性黄疸引起的胆红素脑病,表现为胆红素水平过高透过血脑屏障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常见于出生后的一周内,可能导致永久性损害。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日期:
阅读:26
黄疸的测定主要使用经皮黄疸测定仪,测量值以毫克每分升为单位,取额头、面颊和前胸三个部位的平均数。如果进行血液化验,胆红素指标则是毫摩尔每升,与经皮值可通过乘以17.1进行转化。
日期:
阅读:36
新生儿肺炎的病情严重时会带来危险,尤其是感染性肺炎可能导致肺部大片感染,形成脓肿,显著影响呼吸功能。同时,病菌扩散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败血症和脑膜炎。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诊断关键,治疗时应使用有效抗生素及氧气支持。
日期:
阅读:32
新生儿黄疸通常是生理性的,往往不需特别治疗。葡萄糖对黄疸的作用有限,主要提供能量。部分黄疸发生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因能量和液体摄入不足,以及排便延迟,导致胆红素升高。增加母乳喂养频率和量,或确保人工喂养婴儿吃饱,有助于减轻黄疸。
日期:
阅读:35
新生儿肠闭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疾病,表现为喂奶后呕吐、排便少或排白色大便等症状。需要重视孩子的临床表现,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并在确诊后选择手术治疗。
日期:
阅读:40
新生儿肠闭锁是因先天性发育畸形导致肠管不完全通畅。进食后会出现阻塞,表现为呕吐、大便颜色异常、腹胀。产前超声可疑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选择手术方案。
日期:
阅读:34
小孩由于胃肠道功能不良,容易因着凉或食物不适引发腹泻和发烧。治疗应根据感染类型采取措施,物理降温并查便常规。一旦发烧持续无好转,需排查其他疾病。应注意饮食和精神状态,避免盲目增加奶量。
日期:
阅读:40
马牙是新生儿时期正常的生理表现,通常在两到三周内消退,不会影响吃奶和乳牙发育。应保持口腔卫生,轻度情况一般不需处理;严重影响吃奶时,可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清洗,每日两到三次。
日期:
阅读:29
肠套叠在儿童中常见,主要与孩子的先天性因素有关,如肠道功能不完善和运动能力不协调。长期拉稀也可诱发。早期查体和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病情,积极治疗尤为重要。曾经有过肠套叠的孩子需引起重视,注意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日期:
阅读:28
新生儿由于胆红素过多、白蛋白结合位点少、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以及肝肠循环的特点,导致其出现黄疸。其中,大部分胆红素来源于血红蛋白,肝脏处理能力不足以及重吸收增加是重要原因。
日期:
阅读:35
肠套叠是急诊中常见疾病,尤其在一岁以内的孩子中。因肠道功能不协调,可导致长期腹泻和套叠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到医院诊断和治疗,防止严重后果。部分孩子可能需要手术,家属需监护并了解临床表现,以便早期就医。
日期:
阅读:44
随着国内微创手术技术的成熟,手术在儿童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术后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不当可能导致孩子无法正常生活。包括禁食减压、逐步添加喂养,以及密切观察呼吸困难和其他并发症。家属需了解恢复过程的复杂性,并持续关注孩子的术后情况。
日期:
阅读:37
本文讨论了早产儿坏死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案。对于轻症患者,主要采取保守治疗,禁食加肠外营养支持非常重要,以确保营养摄入。需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进行手术,并在术后继续提供营养支持,以促进恢复。
日期:
阅读:36
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较常见、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儿童呕吐。一旦出现电解质紊乱及脱水,可能导致代偿性碱中毒,表现为精神萎靡。建议及时就医,采取超声和手术治疗,纠正碱中毒。
日期:
阅读:43
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三天应在12左右,18属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退黄。通过蓝光照射治疗,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促进排出。可输注白蛋白减少胆红素脑病风险,并口服益生菌调整肠道菌群。
日期:
阅读:47
直肠套叠在急诊中常见,表现为孩子苦恼及血便。需通过查体、X线检查和超声等进行确认,确诊后应积极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日期: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