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在青年中的发病率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年患者与中老年患者在性别比例、典型症状、病理恶化程度及漏诊误诊风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青年患病者多为男女比例接近,症状较轻且病理恶性程度较高,常因自我判断而不重视胃镜检查,导致漏诊和误诊现象。
日期:
阅读:33
超声内镜是检测黏膜下肿瘤的首选方法,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特征。CT平扫与增强可识别胃肠道间质瘤,通常呈现为完整边界的肿块。MRI检查显示肿瘤信号特征。免疫组化检测识别CD117作为特征标志。PET-CT是最敏感的诊断方法,但器械普及度低,价格昂贵。
日期:
阅读:43
胃息肉是生长在胃部的一种良性肿瘤,起初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一般在胃镜检查中发现。对于不大息肉定期观察即可,而大息肉或伴随症状时需切除。内镜下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包括高频电凝、激光等方法,手术适用于大于3cm或可疑癌变者。
日期:
阅读:36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腹膜和肝脏,建议进行腹部盆腔增强CT或磁共振扫描作为常规随访,监测频率根据患者风险级别不同而定,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以指导临床治疗。
日期:
阅读:22
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如果五年不复发,可以考虑停药。中高危患者术后推荐辅治三年,而低中危患者推荐一年。高危患者需药物辅助治疗三年,初始剂量为400毫克每天。肿瘤破裂则可延长治疗。
日期:
阅读:48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及生长方式有关。常见症状包括胃肠道出血、肠梗阻、梗阻性黄疸、腹腔积血及吞咽困难等,这些症状与肿瘤的浸润和压迫有关。
日期:
阅读:39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率受肿瘤部位、大小等因素影响。胃部间质瘤预后较好。C-KIT基因突变位点关联恶性程度,核分裂像对复发评估有局限,转移时间较长需长期随访。
日期:
阅读:37
痔疮便血可能导致头晕、贫血及其他严重问题,如肛裂和肠癌。便秘会导致症状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影响脾胃功能。出血还可能引起肛周感染及妇科疾病,急性发作时可能形成血栓,危害健康。
日期:
阅读:48
便血是肛肠科常见症状,由多种疾病引起。便血间歇发作、伴有肛门疼痛可能是肛裂;血附大便表面、便变细可能是直肠息肉。直肠癌则表现为脓血便、便习惯改变及低烧等症状。
日期:
阅读:42
肠旋转不良的检查方法包括腹部平片、上消化道检查、钡剂灌肠和超声检查等。可以观察到胃和十二指肠扩大,气体情况以及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的位置关系。增强CT检查则能详细展示肠系膜扭转过程及相关病变。
日期:
阅读:38
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胃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精神心理状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增加胃癌风险,尤其是不良饮食和慢性胃部疾病。
日期:
阅读:32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随着对代谢变化的认识增进和营养支持治疗的发展而改善。治疗初期重点在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全肠外营养支持,经过口摄食和肠内营养制剂的支持。而小肠移植术仍面临排斥反应等问题,需慎重考虑。
日期:
阅读:38
随着抑酸药物的发展,十二指肠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和梗阻。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急性穿孔可引发腹膜炎;而反复溃疡则易形成瘢痕组织,导致胃出口梗阻,患者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和呕吐。
日期:
阅读:41
随着医疗条件的进步,现在需要外科手术的十二指肠溃疡很少见。手术治疗考虑的情况包括大量出血、急性穿孔、瘢痕性幽门梗阻和内科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溃疡。手术方式有胃大部切除术和迷走神经切断术。
日期:
阅读:44
乳房淋巴管瘤较为少见,多为先天性,后天生长为良性肿瘤。可分为单纯性、海绵状和囊状淋巴管瘤。毛细血管瘤表现为疣状小颗粒,海绵状肿瘤可形成畸形,囊状瘤可摸到柔软肿块。治疗方式包括肿瘤切除及植皮整形手术。
日期:
阅读:49
乳房颗粒细胞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来源于乳腺区的软组织,通常在二十到五十岁女性中发现。肿瘤体积小,质地硬,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易与皮肤粘连,可能误诊为癌症。治疗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日期:
阅读:46
乳房神经纤维瘤常见于乳晕附近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可以是单发或多发,生长缓慢,一般不会恶变。多发者可能导致乳头变形,若造成大面积皮肤损坏,可切除瘤体及皮肤。单发者可进行肿瘤切除术,术后不复发。
日期:
阅读:57
胃黏膜巨大肥厚症表现为胃黏膜过度增生,常伴随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声像图显示胃黏膜明显增厚及囊样结构。此病少见,男性多于女性,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腹水和水肿。
日期:
阅读:44
声像图表现息肉基底发自黏膜层,形成蒂,突向胃腔,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通常在0.5到1.0厘米间。腹部超声可偶然发现息肉,缺乏特异性,经超声内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胃息肉,注意有无癌变,需进一步确诊。
日期:
阅读:45
肠闭锁手术后应留置胃肠减压管,以减轻消化道负担和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同时需观察减压的量和颜色。手术后要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给予适当的补液与胃肠外营养,必要时提供静脉营养支持,待功能恢复后再逐渐撤离静脉营养。
日期: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