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确诊主要依靠CT和磁共振两个检查。肿瘤大于两公分时,任一影像学检查发现即可诊断;小于两公分时需两个影像资料。若仍不能诊断,则进行穿刺活检,最后如仍无果,就要进行肝脏穿刺做病理学检查以确诊。
日期:
阅读:35
对于晚期肝癌患者,手术治疗机会已丧失,可以采用介入或放疗进行局部姑息治疗,并联合全身治疗。全身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和分子靶向药。化疗对肝癌的敏感性较低,临床有效率不足10%。分子靶向药物近年来发展良好,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日期:
阅读:35
肿瘤复发的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免疫状况与复发几率密切相关。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包括适当运动和使用免疫增强剂,如注射胸腺肽和口服药物,但需谨慎对待保健品的有效性。
日期:
阅读:37
胃肠间质瘤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肿瘤。其生长在粘膜面下方,区别于来源于粘膜面的胃癌。这些间质细胞位于粘膜层和浆膜层之间,且与平滑肌细胞相关。
日期:
阅读:34
直肠癌的分期不是单纯根据便血量来判断的,而是通过肿瘤的大小、深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来评估。晚期直肠癌可能不出现便血,而早期直肠癌可能会有大量便血。
日期:
阅读:38
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式,而药物治疗则针对因基因突变引起的病因开发靶向药物,精准瞄准肿瘤的靶点。
日期:
阅读:33
基因检测因成本高,经济限制使并非所有患者可进行。做基因检测的患者包括诊断困难的病例、需要靶向治疗的患者,以及出于研究需要的特殊病例,如小儿间质瘤和多发间质瘤。基因检测有助于确保靶向治疗的有效性。
日期:
阅读:36
目前的医学认识中,对于两厘米及以下的胃肠间质瘤,若无危险因素如溃疡、囊性变等,可以选择观察,而超声内镜是必要的检查手段。当肿瘤活跃或恶性程度较高时,则必须及时处理。
日期:
阅读:45
胃镜可切除向胃腔内生长的小于三厘米的间质瘤,技术在不断进步,经验较丰富的团队也可切除向腔外生长的肿瘤,甚至大于五厘米的案例已有报道。但专家仍对胃镜切除的科学性需进一步论证,特别是其远期疗效。
日期:
阅读:38
骨肉瘤可以通过新辅助化疗、手术和术后辅助化疗的合理治疗实现根治,五年生存率可达70%~80%,保肢率达到60%~70%。
日期:
阅读:35
胃肠间质瘤(GIST)并非只在胃和肠道生长,它可以在多种部位出现,包括食管、腹膜、胰腺等,甚至肝脏上。胃肠间质瘤是一个整体概念,其名称来源于研究背景,未来可能会简化为间质瘤,以避免混淆。
日期:
阅读:42
间质瘤的诊断需要超声内镜,能探知黏膜下问题及肿瘤的大小和形态。超声内镜在发现四肢病变及评判危险因素上极为重要,帮助识别是否均匀、边缘规整以及有无溃疡等特征。
日期:
阅读:25
肝癌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肝癌是肝脏内部产生的恶性肿瘤,而继发性肝癌则是其他部位的癌症转移至肝脏。原发性肝癌可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及混合型。
日期:
阅读:35
一位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历了多次局部治疗后,使用PD-1治疗使得肝脏及转移病灶完全消失,目前已用药两年,尚未确定何时停药。尽管PD-1价格较高,但期待未来国产药物能降低治疗费用,从而让更多患者受益。
日期:
阅读:29
胃肠间质瘤根据危险性分为四种,极低和低度危险的治愈率高且稳定,完整切除后治愈率非常高。中度和高度危险型肿瘤有一定复发概率,治愈率约在50%至60%。并非所有胃肠间质瘤都能治愈,治愈率与危险度密切相关。
日期:
阅读:37
胃肠间质瘤的发病主要源于两个基因突变,基因检测用于确认疾病、研究突变部位及其区别。虽然基因检测费用较高,但所有怀疑病例都应进行检测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治疗。
日期:
阅读:38
家庭面对恶性肿瘤时感到恐惧,通常考虑切除肿瘤和化疗。化疗的重要性体现在针对病灶的全面治疗,包括原发病灶、跳跃病灶和亚临床灶,以便更精准地界定肿瘤边界并减少肿瘤复发风险。
日期:
阅读:43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于胃,表现为饱胀感和肿块;若发生在结直肠,则可能引起便血和腹部绞痛;极少数情况下,出现在食管中可能导致吞咽困难,其表现主要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
日期:
阅读:38
胃隐痛是一个症状,可以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虽然胃癌的患者通常会有隐痛,但胃隐痛并不能直接推断为胃癌,相关性不足,反而由胃癌推断隐痛的相关性较大。
日期:
阅读:31
本文讨论了PD-1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及停药时机的不确定性,案例显示患者在使用PD-1后病灶消失,但面临高昂药物成本的问题。随着国产药物的出现,未来治疗费用有望降低,使更多患者受益。
日期: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