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水、低蛋白血症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上消化道出血尤为危急,可能由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引发呕血和便血,进而导致失血性休克,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积极治疗病因和并发症。
日期:
阅读:15
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发现假小叶形成是确诊依据。由于肝穿刺是有创检查,临床常用CT、核磁、B超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观察肝脏表面不光滑、结节形成等症状。此外,肝脏弹性检测也用于评估纤维化和肝硬化情况。
日期:
阅读:5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各种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肝脏损伤,症状包括肝细胞炎症和坏死。大多数患者停用损肝药后可完全恢复,但约2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并可能进展至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日期:
阅读:17
引起肝损伤的原因包括各种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胆红素代谢异常。治疗方式依病因不同而异,如乙肝和丙肝需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损伤需戒酒,药物性肝炎需停药。患者还可接受保肝抗炎治疗。
日期:
阅读:18
乙肝发展到肝硬化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需要10到20年。慢乙肝患者每年进展到肝硬化的发生率为2%~10%。有肝硬化家族史的患者更易进展。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够延缓肝硬化进展,提高预后。
日期:
阅读:15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种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主要类型包括肝细胞型,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及黄疸;胆汁淤积型,表现为尿色加深、皮肤瘙痒和胆红素升高;混合型则兼有以上表现。
日期:
阅读:24
甲肝和乙肝在发作时均有上消化道症状,如乏力、恶心、黄疸等。乙肝的症状更为突出,且可能转为慢性,伴随慢性肝病体征如蜘蛛痣,而甲肝症状一般持续不超过一个月,不具备慢性肝病体征。
日期:
阅读:15
慢性肝炎病人出现黄疸的主要原因包括病情加重引起的肝细胞炎症和胆道疾病如结石或感染导致的胆管梗阻。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体内胆红素升高,造成黄疸。
日期:
阅读:18
乙肝病毒感染会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若未被控制,导致肝硬化及肝癌风险增加。阻止病情进展的关键在于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日期:
阅读:8
肝硬化的金标准是肝穿病理检查,但因为肝穿为有创检查,所以临床上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核磁等,以及无创的肝脏弹性检测来辅助诊断肝硬化,包括观察肝脏的表面、结节形成和腹水情况。
日期:
阅读:8
大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均呈阳性的情况,患者通常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能会导致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表现为转氨酶和胆红素的升高。如病毒长期复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因此需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
日期:
阅读:17
一般来说,肝损伤治愈后不会有后遗症,但急性肝衰竭等特殊情况可能导致肝脏损伤持续存在。病情恢复后,可能会出现肝硬化和门脉高压并发症,如腹水和食管静脉曲张,尽管这些情况较少见。
日期:
阅读:17
慢性乙肝病人并非必然得肝硬化和肝癌,但风险高于非乙肝病人。如果未经抗病毒治疗,肝细胞因病毒复制引起炎性病变及纤维组织沉积,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硬化后,肝癌的年发生率可达3%-6%。有肝硬化与肝癌家族史者的风险更高。
日期:
阅读:16
甲肝患者因肝炎活动,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易出现厌油腻、恶心等症状,饮食应清淡易消化。病情缓解后再逐步增加高质量蛋白摄入,并应注意维生素补充,避免酒和油腻食品。
日期:
阅读:10
肝损伤的诊断主要通过肝功能检测,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确诊金标准是肝穿病理检查,可发现肝细胞的炎症与坏死等变化,并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日期:
阅读:18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可导致肝硬化,若未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年发生肝硬化的风险为2~10%。一旦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发生风险将增至3~6%。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需积极治疗,以降低相关风险。
日期:
阅读:15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主要包括检测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免疫球蛋白的检测(IgG升高)、肝功能检查(ALT、AST及胆红素升高)以及肝穿病理检查。通过综合这些检查结果,可以有效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
日期:
阅读:12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需定期复查,以防慢性肝炎反复发作及相关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必须检测甲胎蛋白及进行影像学检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应监测副作用表现,如骨髓抑制和感染等,定期检查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日期:
阅读:17
甲肝是一种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危害包括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易导致爆发性流行。对个体来说,甲肝可引起肝脏损伤、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同时可能出现乏力、恶心和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命。
日期:
阅读:16
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指乙肝和丙肝,若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进而引发严重并发症,缩短病人寿命,因此需积极治疗。
日期: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