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诱因多样,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有些普通药物可能引发贫血,特别是化疗药,虽然可逆,但不可预知的药物更具风险。有再障病史者应在用药前咨询医生。
日期:
阅读:10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比较高。其主要表现为乏力、出血和容易感染,主要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导致造血细胞减少和不生长。
日期:
阅读:7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由于其绝对数值增加或其他白细胞成分变化引起。虽然百分比的增高不一定是重要指标,但关注绝对值更为关键。如果绝对值超过正常范围,可能与细菌感染、反应性疾病或肿瘤相关,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治疗。
日期:
阅读:9
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尤其是长期素食者;不良生活习惯如喝茶、咖啡和牛奶影响铁吸收;以及铁的丢失,女性因月经失血和消化道疾病(如溃疡或钩虫病)导致慢性失血。这些因素使得缺铁性贫血在女性中尤为普遍。
日期:
阅读:11
霍奇金淋巴瘤,早期被称为何杰金氏病,最初未被认为是肿瘤。随着对其性质的认识,现已归类为淋巴瘤。该病多发于年轻人,治疗效果较好,通常采用化疗、放疗及自体移植。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ABVD和BEACOPP,后者副作用较大。放疗多用于早期病例,移植则适用于难治性患者。
日期:
阅读:15
ATG治疗分为兔源和猪源两种,疗效相似但剂量不同。兔源为每公斤体重3-5毫克,猪源为20-30毫克,均连续五天使用。与环孢素联合使用进行免疫抑制,疗效评价需三个月以上,完全恢复需六个月到一年。
日期:
阅读:16
贫血主要的危害是缺氧,导致重要器官如脑、心脏受损,可能引发严重症状如昏迷和心功能衰竭。此外,缺铁影响酶的产生,导致皮肤、黏膜病理变化,降低生活质量。
日期:
阅读:1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尚不明确,主要包括药物和毒物(如磺胺药、氯霉素、苯、甲醛)、放射线、大剂量的病毒感染(尤其是微小病毒)、以及一些免疫因素(如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遗传因素也可能关联此病。
日期:
阅读:7
正常骨髓中,造血面积约占40%,脂肪细胞占60%。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造血面积小于30%甚至5%,主要由脂肪细胞过度增生造成。重要原因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过度分化。
日期:
阅读:10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免疫攻击导致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生低下,骨髓涂片显示造血前体细胞减少。骨髓液体状且红色,若小粒细胞成分空虚且以非造血细胞为主,则可能为典型的再障。结合骨髓活检和穿刺有助于临床诊断。
日期:
阅读:12
摄入铁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饮食,包括瘦肉和猪肝等富含铁的食物。动物来源的铁比植物来源的铁更易吸收,因此建议通过饮食来预防或改善缺铁性贫血。
日期:
阅读:12
儿童在学龄前生长发育迅速,容易因营养不均衡而导致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为改善这一状况,建议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蛋黄、肉馅和动物肝脏泥,同时鼓励孩子吃新鲜的青菜和水果,以促进营养均衡和健康发育。
日期:
阅读:12
骨癌是涉及硬骨的肿瘤,包括骨肉瘤、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等,源于骨头中硬部分细胞的恶变。而骨髓瘤则起源于骨髓中软部分,主要是浆细胞的恶变。
日期:
阅读:22
白血病主要发生于青少年,但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包括几个月的婴儿和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老年人群体也有发病高峰,目前对此在青少年中高发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脆性和易感性有关。
日期:
阅读:1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药物现已发展为靶向药物,伊马替尼和伊布替尼等药物进入中国。同时,急性髓系细胞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则包含多种化疗药物,选择应遵循国际规范。
日期:
阅读:8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主要依靠化疗,获得缓解后应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其是唯一根治手段。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已进步,成功率超过70%,且大部分患者可找到合适的供者,应积极寻求治疗。
日期:
阅读:1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症状相似,但因细胞体积大、颗粒多,出现严重的出血情况,如牙龈、口腔、鼻子及皮肤淤斑。同时,颗粒物进入外周血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血栓事件。
日期:
阅读:9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急且病情重,从血常规指标来看,血红蛋白一般在六七十以下,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在五百以下,血小板则在两万以下,网织红细胞也在0.5%以下,符合这些指标可确诊。
日期:
阅读:13
白血病即血癌,是一种血液系统的癌症。主要表现为造血系统中白血病细胞的增生,压制正常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产生。白血病的恶性度高、发展迅速,治疗难度大。
日期:
阅读:1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慢性白血病,主要由化学物质、放射线、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引起。预防措施包括减少感冒和接触有害物质,目前已有靶向药物可用于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少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骨髓移植。
日期: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