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是中药名,主要用于回阳救逆和散寒止痛,适应症包括阳虚、肢冷、心痛等。因其有毒,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私自更改剂量。此外,附子与某些药物不宜同用,孕妇亦需慎用。
日期:
阅读:52
新冠阳后的出虚汗现象可能由于活动量过多、身体虚弱或发热引起。患者应适当减少活动量、增加营养摄入,若有发热可使用相关药物治疗,并注意身体保暖。
日期:
阅读:31
熏艾对冠状病毒通常没有效,需要选择其他方法预防和治疗。常见冠状病毒可引起上呼吸道症状,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飞沫等。预防感染的方法包括佩戴口罩、通风等,而如果感染,应遵医嘱用药治疗。
日期:
阅读:44
三伏贴和三九贴是结合针灸、中药学的膏药,分别针对冬季和夏季易发病症。三伏贴在夏季进行治疗,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等;三九贴在冬季进行防治,有助于关节痛等病症。两者相辅相成,建议患者同时使用。
日期:
阅读:38
发痧是一种由于高温环境导致身体体温调节失常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高体温、快速脉搏和干热皮肤。处理方法包括转移到阴凉处、补充电解质和使用清热解暑药物,必要时进行针刺治疗。建议有其他症状时及时就医。
日期:
阅读:56
拍痧后肿而且很硬一般是由于用力过猛、时间太久、过敏等原因引起的。可通过冰敷、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等方式改善。拍痧损伤皮下血管,造成瘀血,建议及时就医并做进一步检查。
日期:
阅读:49
面部提升和刮痧各有其适应症和作用,无法直接比较。面部提升适用于明显皱纹和松弛,能改善皮肤状况;刮痧则通过刺激经络来促进血液循环,适合部分患者。术后饮食应清淡营养,同时注意休息和及时就医。
日期:
阅读:40
阴虚内热伴随脾胃不好的患者可通过日常护理、针灸和药物等方法缓解。原因包括长期熬夜、思虑过度和暴饮暴食。建议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并可通过针灸及中药进行调理。同时,注意其他可能因素如房事不节,必要时应前往医院就诊。
日期:
阅读:35
痛经持续三个月且未缓解,可能是继发性痛经引起的,需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炎或子宫内膜息肉等因素。治疗包括药物如布洛芬、头孢西丁等,必要时需手术处理。
日期:
阅读:37
拔罐后如果没有局部皮肤黏膜的损伤,一般可以进行理疗,如推拿按摩或针灸。反之,如局部出现损伤、疼痛、水泡等情况,则不应进行理疗,以免加重损伤,影响健康。
日期:
阅读:27
艾灸和泡脚的顺序一般为先泡脚后艾灸。艾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生理功能,具有温经散寒等作用。泡脚有助于解乏和促进血液循环。在艾灸过程中,毛孔张开,若后泡脚可能影响健康,因此应先泡脚再艾灸。同时,建议适量喝温热水,以补充体内水分,并注意防寒保暖。
日期:
阅读:41
拔火罐的黑色印记可能表示体内寒气或瘀血,通常与拔罐时间过长有关。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温阳药物如艾叶和肉桂,或通过按摩、针灸缓解症状。建议拔火罐时间控制在5~15分钟内,并在必要时就医。
日期:
阅读:42
拔罐后感觉虚弱可能是正常反应,也可能由于拔罐时间过长、准备不充分或身体状态不佳引起。建议做好准备,拔罐后注意休息,并适当调整饮食以恢复体力。若有慢性疾病患者需谨慎对待,可能需减少拔罐次数或避免拔罐。
日期:
阅读:29
患者在艾灸时可因艾叶过敏、距离太近或时间过长而感到针扎的感觉。可通过调整距离、时间或使用药物进行缓解。此外,建议在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以明确病因。
日期:
阅读:30
胃有寒湿的症状包括胃部疼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和四肢倦怠等。这可能是由于不良饮食、饮用冷饮、贪凉食物以及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导致的。患者应及时就医以明确病情并配合治疗。
日期:
阅读:37
全身艾灸有温经散寒、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引热外行的好处。它可驱散寒邪,行气活血,提升正气,且需注意安全及禁忌,如避免对皮肤或衣物烧损,以及在特定情况下不宜施灸。
日期:
阅读:29
针灸的治疗效果因病而异,对于慢性病和疑难病,主要起到缓解作用;而急性病和轻微疾病则能达到治愈效果。常见的颈肩疼、腰腿疼等适合针灸治疗,但年老体弱患者的某些病症难以彻底治愈,因此需选择技术过关的医生,在正规医院进行针灸。
日期:
阅读:33
艾灸后皮肤发黄可能由于艾油刺激、高温刺激或合并其他疾病(如胆囊炎等)引起。艾油的挥发和高温可导致皮肤发黄,一般不需特殊治疗;若因胆囊炎引起的黄疸则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还有可能合并肝炎或肝硬化,需明确病因。
日期:
阅读:47
中脘穴是位于上腹部的一个穴位,按摩方法包括揉和按,每次2-10分钟,以局部发热为度。按摩可改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需注意在进食两小时后进行,以避免胃部不适。
日期:
阅读:35
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刮痧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对缓解症状具有辅助作用,但不能替代药物或手术治疗。早期可通过药物保守治疗,病情加重时则可考虑手术处理。
日期: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