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缓释片在临床上常用于止痛和退烧,特别适用于关节肿痛。它是非甾体类消炎药,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小儿退烧药美林混悬液的成分就是布洛芬,但通常体温未超过38.5度不建议使用。
日期:
阅读:8
洛索洛芬钠片正常服用无副作用,但不遵医嘱可能会引发恶心、呕吐等。该药用于关节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等,超量服用可能刺激肠胃并引发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避免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心力衰竭患者服用。
日期:
阅读:3
布洛芬颗粒一般在中烧(38度1到39度)时使用,低烧(37度4到38度)不建议用药。成人一次用一包,儿童半包,4-6小时后可重复用药,24小时不超过四次,用药不可超过三天。若症状持续,应及时就诊。
日期:
阅读:5
双氯芬酸钠栓主要用于风湿和类风湿引起的疼痛,具有退热作用;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主要产生镇痛、抗炎及解热效果,其中退热效果优于双氯芬酸钠。两者在使用中需观察不良反应,特别是胃肠道症状。
日期:
阅读:4
成人每天安乃近的最大摄入量不应超过三克,四克虽然不严重,但超过六克可能会引发显著副作用,如血液方面的问题以及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过量还会影响肝脏和肾脏功能,需及时就医处理。
日期:
阅读:9
双氯芬酸钾分散片用于急性疼痛的短期治疗,如创伤、扭伤及术后疼痛。还可用于原发性痛经和耳鼻喉科感染伴疼痛。常用量为每日100至150毫克,副作用包括胃肠道症状、头痛、头晕等。
日期:
阅读:10
镇痛药的禁忌症与药品种类相关,吗啡禁用于过敏者、婴幼儿等;哌替啶适用于心动过速等患者;曲马多禁用于过敏者和妊娠期女性;芬太尼禁用于哮喘及重症肌无力患者。
日期:
阅读:6
洛芬待因片主要用于中等强度疼痛的止痛,如术后疼痛和中度癌痛。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恶心、乏力等,停药后会自行消失。对过敏患者禁用,有胃炎或心功能不全者需谨慎用药。建议患者加强锻炼,注重营养,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日期:
阅读:7
对乙酰氨基酚片没有严格的服用时间要求,饭前或饭后均可,饭前吸收较好。此药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及缓解中度疼痛,如头痛和牙痛。成人每次服用一片,儿童半片,每24小时不超四次。可能有皮疹等不良反应。
日期:
阅读:10
文章指出秋水仙碱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害(可能出现急性肾衰竭),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骨髓抑制,过敏反应,周围神经障碍,还可能影响女性的生理健康及孕妇胎儿。
日期:
阅读:8
使用贴剂前需清洗皮肤,避免破损及红肿部位,建议一天贴一次。抗炎镇痛药应对症使用,可能掩盖感染,应注意合用抗菌药。长期用药需定期检查,若出现异常应减量或暂停使用。急性疾患需根据症状给予药物,避免长期使用。
日期:
阅读:2
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用于多种疼痛及剧烈咳嗽,但哺乳期妇女及婴儿禁用,肝肾功能损害、甲状腺机能减退者慎用。需警惕过敏反应及胃肠道溃疡症状,服用期间禁忌饮酒。
日期:
阅读:2
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是一种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多种疾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需谨慎使用,避免大剂量导致不良反应,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师。
日期:
阅读:7
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12岁以下儿童因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及轻至中度疼痛。经过大量临床实验,布洛芬混悬液被认可为高安全性的退烧药。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布洛芬成分在感冒药中较少,有助于避免重复用药,因此在正常剂量下相对安全。
日期:
阅读:9
氯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类镇痛药,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引起的疼痛和手术后的疼痛。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与洛美沙星等药物合用,避免抽搐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使用较少。
日期:
阅读:5
洛芬待因片是由布洛芬和磷酸可待因组成的复方制剂,属于麻醉药品。正常用法下不良反应轻微,偶见恶心、乏力等。大量服用可能造成中毒,适用于中等强度疼痛,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六片,服用期间应禁止饮酒。
日期:
阅读:5
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用于治疗因炎症引起的疼痛,如肌肉、关节及神经疼痛等。该药物一般用于成人,通过局部肌肉注射,通常每天一次。应用时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或过敏反应,孕妇及对该药物过敏者禁用。
日期:
阅读:7
氟哌酸是一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如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而布洛芬缓释胶囊是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解热和镇痛。两者可以一起使用,但需遵循医生指导,注意副作用。
日期:
阅读:2
芬太尼有注射剂和贴剂,用于麻醉和术后镇痛。儿童镇痛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微克,硬膜外给药初始剂量为0.1毫克。麻醉辅助用药的剂量根据手术大小不同,每千克体重1到4微克不等。维持量可间隔30至60分钟给予初剂量的一半,贴剂可持续释放芬太尼72小时。
日期:
阅读:4
布洛芬缓释胶囊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胃肠道溃疡及出血、头痛、耳鸣等。此外,罕见副作用包括皮疹、过敏性肾炎、造血障碍等,严重可导致低血压休克、高血压等情况。
日期: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