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体温总比别人低一点,是哪里出毛病了?

  许多病人自称的低体温常常是测量误差所致,生理性的波动对测量结果也有影响,而真正的体温过低的慢性病人是不多见的。有一些人的基础体温确实比其它人偏低一点,这是由于新陈代谢率较低的原因,如果能够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一般不用太多担心。体温较低的人大多怕冷,要改善就需要加强营养、坚持运动。
  
  今天有个病人问:
  
  “医生,医生,我总是发低烧怎么办?” 
  
  “哦?烧多少度?”
  
  “36度不到。”
  
  “那不叫发烧好不好……”
  
  以《诊断学》教材为标准,是这样规定的:
  
  低热指的是体温37.3~38℃
  
  中等发热指的是体温38.1~39℃
  
  高热指的是39.1~41℃
  
  大于41℃叫超高热
  
  正常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低于正常体温应该称为体温过低,而不是“低烧”。
  
  不过确实有一些病人会提出“体温低是怎么回事儿”之类的问题。那么体温过低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首先看看测量结果准确吗?
  
  人体的细胞要维持正常的功能,进行新陈代谢,各种蛋白酶要进行复杂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人体能够通过自动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特别是身体深部的温度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身体表层温度则不稳定,受外界干扰比较大。
  
  比如我们常用的几种测量体温的方式,测出的正常值结果也是有一定差异的:
  
  1、测口腔舌下温度。测量一般比较准确,正常值在36.3~37.2℃之间。
  
  2、通过肛门测直肠内温度。这种方法测量值最为稳定,正常值在36.5~37.7℃之间。
  
  3、测量腋下温度。虽然简便、安全、最为常用,但是测量结果最容易受干扰。比如没有夹紧、出汗、局部存在冷热物品或刺激等。正常值一般在36~37℃之间。
  
  因此,当我们测量出的体温偏低时,首先应该想想测量是否准确。特别是测腋下温度时,应该确保体温计头端在腋窝深处,上臂夹紧,时间至少大于10分钟;腋窝下如果有汗要擦干;确认局部没有影响温度测量的物品。
  
  如果这样测得的体温仍然不正常,那最好再测测口腔温度或直肠温度,以便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二、一些生理因素也会导致体温的波动
  
  人的体温有昼夜节律性的变化,早晨略低,下午略高,一般24小时波动幅度不超过1℃。情绪激动、运动或进食以后体温也会升高。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较大。老年人基础代谢低,体温偏低。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子略高,而且会随着月经周期有规律地波动。
  
  因此,要准确获取一个人的体温情况,单测一个时间点的体温是不够的。要测量一天之内的多个时间点的体温,连续多天,才有可能全面了解体温是否正常。实际操作中,我们为了尽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可以选择清晨醒来后、起床前安静状态下测定的体温,这被称之为基础体温。
  
  想知道体温是不是真的低,只有多量几次、多观察几天才能下结论。
  
  三、有些疾病也会导致体温过低,但并不多见
  
  病理状态下的体温过低一般无非是两大类原因:
  
  1、身体热量散失过快。比如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或者是落入温度过低的水中等情况。这种患者一般属于急症,如果救治及时,采取保暖措施以后,能够逐渐自行恢复正常。
  
  2、身体产热减少。急症见于休克患者。慢性病可见于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
  
  如果不是属于上面的情况,那么你给自己体温过低的诊断就要打个问号了。
  
  一般体温过低时,人都会感觉寒冷、肌肉寒颤,然后会采取加衣服、运动、烤火等方式取暖。这样的话,体温也能够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真正的体温过低,在慢性疾病的患者中,是不多见的。
  
  四、我就是体温比别人低一点,会有什么影响吗?
  
  “大夫,我的体温长期只有36℃,甚至比这还低一点。为什么我同事的体温就有36.5℃呢?我的体温总是比她低一点,有什么影响没?”
  
  首先还是要排除测量误差和生理性波动的影响再来比较。基础体温高的人,说明新陈代谢率较高,身体产热较多,对能量的消耗也多。体温偏低的的人则相反。但是只要是体温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一般对身体没有什么不良影响。
  
  基础代谢率低最大的坏处恐怕就是容易怕冷了。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最为典型。因为甲状腺激素是身体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激素,所以过于怕冷的人,要怀疑是否有甲减,可以去查一查甲状腺激素是否正常。
  
  如果你平时身体是健康的,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体温偏低一点就没什么好担心的。想让自己体温升高一点,摆脱怕冷的窘境,就需要加强营养,长期坚持运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标签: